【經濟日報╱盧希鵬】 2010.02.03 03:36 am許多時候,你愈付出,得到的不是愈少,而是愈多。 這是一個奇妙的邏輯。以自我為中心的人,世界是小的,因為太在乎自己的得失,反而不快樂。關心他人的人,常常能在一次次付出中,忘記自己的得失,反而得到快樂的祝福,是快樂競爭力的來源。 當一個人開始注意到自己以外他人的感受,才算真正地活著。如果你在乎周遭人的感受,你就會付出。同樣的,如果你在乎付出人的感受,就要學習接受。因為懂得付出與懂得接受,都是成熟人的表現,也是一種人生的意義。我們應該養成每周反省最近做了哪些「有意義的事」的習慣。 不要拒絕周遭人對你的付出。因為施比受更為有福,當你接受別人的付出時,也就是在祝福對你付出的人。前陣子台科大資管EMBA...
2010年2月4日 星期四
2010年2月2日 星期二
❖Book ❖ 超級成功法則 part3 | 陳安之
法則 十二 成功者願意做一般人不願意做的事
下一個成功者的信念是什麼呢?我覺得成功者他必須做別人不願意做的事情。
比如說我過去時常幻想成功,我夢想成功,我設立目標想要成功,可是為什麼沒有成功呢?因為我都沒做成功者做的事情。在座各位,假如我們期望跟成功者擁有同樣的結果,我們就必須採取同樣的行動。因為同樣的行動帶來同樣的結果。
在我二十五歲我重新創業的時候,我立志成為世界頂尖的演說家,我要有巨大的影響力,我要幫助無數人成功。然而我發現,在這世界上可以做到這些的人, 比如說我老師安東尼.羅賓、像世界銷售冠軍湯姆.霍普金斯、像世界第一名激勵大師金克拉先生、像世界潛能大師博恩.崔西等等,他們每一天不斷的在閱讀、不斷在學習,我研究過他們一年至少平均閱讀一百到兩百本書籍。假如我在未來要跟他們有一樣的成就,我必須做同樣的事情。所以從二十五歲開始,我每年讀三百本...
❖Book ❖ 超級成功法則 part2 | 陳安之
法則 五 要研究成功者的想法策略和行為習慣
後來,半年之後,他回來了。他說:“報告陳老師!我去了非洲找到了約翰尼斯堡,我找了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金牌決賽者,這是我跟他的合影,這是我跟他訓練的記錄。”他說:“陳老師,我現在已經可以跑五個小時四十五分鐘。”
半年之內進步三十分鐘,這個速度快不快?事實上進步的速度已經是相當的驚人。但離參加奧林匹克比賽門都沒有,不要說門都沒有,八字連一瞥都沒有。
結果後來,我看這個學生有這麼強烈的動機,這麼渴望成功,我親自飛到非洲去訪問這個奧運金牌決賽者,然後研究他是怎樣訓練,他有什麼樣的想法,他使用什麼策略,他如何飲食,在比賽之前他做了哪些充分的準備,然後把這些計畫加以改良。因為我們不可能靠模仿別人而超越競爭對手,要超越競爭對手,我們一定要創新。
我發現,所有馬拉松選手都不做重力訓練,為什麼呢?因為做重力訓練,肌肉會變得過分結實,體重過分超重,所以他跑起來反而變成一種負荷。但我要求我的選手,接受重力訓練,目的是練習他的意志力和耐力。
後來呢,第一天我們到健身房的時候,他拉單杠十下就快癱了,做一些腳的重力訓練也做不到十幾下。我說:“傑克啊,你這個人真是沒有出息,連十幾下都做不出來,你還說你要參加奧運比賽。”
我知道領導者一定要以身作則,我就親自示範給他看,我立刻做了三十下。哇,傑克看到不參加奧運比賽的陳老師可以做三十下,他才可以做十幾下,他覺得非常慚愧。結果後來他就開始做。
法則...
❖Book ❖ 超級成功法則 part1 | 陳安之
在這個世界上,成功者的比例大概占3%,一般人占了97%。到底為什麼有人會成功、成為這3%的人,有人會一輩子成為普通人,成為97%?這兩者的差別到底是在什麼地方呢?
在過去十七年當中,我拜訪了一百位世界第一名,他們從奧運金牌、世界首富、暢銷書作者,到國家的元首、總理等等。從他們身上,我發現這3%的人,或者甚至0.001%的人,他們有三個跟一般人最大的差別。
這三點呢,
第一點是:3%的這些人之所以會成功是因為他們有強烈的動機。什麼叫做強烈的動機呢?強烈的動機就是擁有充分足夠的理由。
法則 二 要成功就要和成功者在一起
舉例——在四年前,我有一個學生,叫傑克,他上我的超級成功學科學課程,上完三天之後,他就非常興奮,他說:“陳老師,我立志要當成一個世界級的人...